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四章 出兵(1/2)

宣旨的太监是杨云的熟人,他就是当日在宁玉宫时,服侍杨云的小太监小景子。

这小景子办事能力非常强,以前在宁玉宫的时候,杨云就十分喜欢他,时常给他一些打赏。

离开宁玉宫之后,杨云也多次给这小景子送些银子,珠宝玉器什么的。

让这小景子在宫中好好的打通一些关节,争取能够混的好一些。

这小景子也十分争气,在宫中极积做事,得到许多人的欣赏。

杨云暗中也给他的一些支持,现在他混上了一个宫中杂物仓库管事太监的位置,也算皇宫中一个人物了。

这小景子,还算是一个比较懂得感恩的人。

这些年来,他向杨云传递了许多宫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对杨云做出一切事情的抉择,给了很大的帮助。

没想到,这一次来吴县宣旨,涪皇竟然把小景子给派来了,也许是涪皇知道小景子是从宁玉宫出去的人,故意向杨云表达一种善意吧?

圣旨上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让杨云带上本县三千名善战的士卒, 直接奔赴云州戈兰城,到胜王杨明帐下听令。

圣旨上虽然没说,带领这三千士卒去云州戈兰城到底去干什么?

但是杨云其实已经早知道了。

因为早在这之前,杨云就得到燕飞飞从西京给他飞鸽传递过来的消息,楚国终于对大涪动手了。

楚国和大涪是宿敌,稍微不同的是楚人特别好战,他们一直觊觎大幅的大好河山。

只要稍微有机会,就会找理由发起战端。

这两年新楚王赵元让由于忙着巩固权力。

所以,暂时使两国边境平息了两年。

正当赵元让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准备寻找机会,后大涪发动战事的时候,机会却主动找上了门。

大涪前太子杨越,逃到了楚国,准备向楚国借兵,要想夺回本来属于“自己”的皇位。

这是正中楚王 赵元让的下怀,他对大涪太子杨越的遭遇十分“同情”。

在杨越答应登上大涪皇位之后,给他割让国土三分之一的条件之后,楚王赵元让“仗义”的出手了。

于是楚国派出了三十万大军。

以帮助大涪清君侧,还大涪皇室正统为名,向大涪发动了战事。

楚国和大涪的交界处,本来有一个旬阳关,是大涪抵御楚国入侵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关口。

这关口城墙高数十米,旁边都是崇山峻岭,易守难攻。

大涪在这旬阳关,本来驻扎了五千兵马,守关将军陈昊南也是大涪一员,骁勇善战的猛将。

有此人守在旬阳关,按理说就算楚国来了三十万人,也不能轻易攻下这道险关。

但是,让大涪朝廷上下,意想不到的是,这旬阳关居然在一天之内易了主。

原来,这旬阳关的守将陈昊南,居然是大涪前太子杨越的人。

当杨越带着楚国兵马来到旬阳关的时候。

这陈昊南毫不犹豫的率领手下一万五千人,投降了楚国。

旬阳关这么快就落在楚国人的手里,让靠近旬阳关几个城

池的守将门,猝不及防。

幸好,旬阳关后方二十余里的旬阳城内。

还有两万多大涪骁勇善战的士兵,这旬阳城的守将鲜猛,是一位忠勇之士。

见楚国人攻来,他率领。

旬阳城中两万多的兵马,拼死守城企图挡住,楚国大军的前进步伐。

鲜猛带着旬阳城的官兵和百姓,付出了,许多代价,将楚国大军当在咸阳城外二十余日。

但是由于敌人势力太过强大。

鲜猛但人终于坚持不住了,城池被楚国人夺下,负责守卫这座城的鲜猛,以及大多士卒,也在敌军攻城的时候,被敌人杀死在旬阳城。

有了旬阳城的前车之鉴,有了旬阳城给大家争取的时间。

位于新阳城后面的几座小城,都已提前的做好了战争的准备。

特别是旬阳城从后面的戈兰城,旬阳城所在的云州最大的城池,这座城市历来也是兵家长征之地。

所以大涪在这座城市里,布满了足足三万大涪士兵守卫这座城市。

在经历了多场战斗,终于将梦国士兵牢牢的阻挡在这座古老城池之前。

成功的等来了由圣王杨明带来的十五万援军。

因为前方战事吃紧。

没有充足的时间让杨明聚齐足够的兵马,而戈兰城之后就是一马平川,没有一个适宜防守的要塞。

鉴于这种情况,杨明不敢冒进,只得带兵,守在这戈兰城,等待大涪各地组织起的兵马 到达戈兰城之后,才能主动地向敌人发起进攻。

杨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接到涪皇给他发来的圣旨。

对于带兵出征,杨云的心中其实是非常期待的,特别是能在自己到五哥,有着大涪“战神”之称的胜王杨明麾下听令,杨云的心中还是有一丝小小的激动。

既要带兵出征,同时 又要留下得力的人手保护吴县,在带兵出征之前,这些事情都得考虑清楚。

最后在与巨远光等人的综合考虑之下,杨云决定带上三千骁勇善战的吴县县兵。

这三千兵马包括,一千长枪兵,一千刀盾兵,还有一千携带弓箭长刀的骑兵。

在随行人员中,杨云带上了郭龙,巨远光,赤木儿和戚威等贴身侍卫。

这些人要么武功高强,要么多谋善算,又或者坐战经验十分丰富,能够在即将来临的战场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留下来的人中,杨云也给予了他们具体的分工。

头脑十分冷静的颜雄,负责总览吴县大局。

县丞钟文睿,负责县衙内各项事务的安排。

姚侠则负责和来往,于吴县的商人们进行接洽。

你期待在杨云不在的这段时间里,吴县的经济不会受到影响。

而从小在军营长大的刘远,则担任起了训练士卒和负责整个县城。

治安的重任。

一直以来跟着自己的燕琴和柳月二人。

则被安排着,贴身照顾自己的妻子池丽。

这样可以保证杨云放心的把精力投入到即将来临的战斗中去。

安排好这一切之后,终于到了出征的日子。

站在吴县城门口,杨云默默看着。

城门边发生的一幕幕送行的情景,妻子送别丈夫的,也有父母送别儿

子的,儿女送走父母的,也有送走自己亲兄弟的。

“一纸命令往北征,十万熊罴似潮涌。

兴师已定云霄志,雪恨那堪儿女声。

寄语虽嫌情意短,跨鞍顿觉马蹄轻。

叮咛及时读新报,频频捷语亦消魂。”

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场景。

让杨云心潮澎湃。

他的心里默默告诉自己。

在即将来临的战争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尽量努力减少土卒的伤亡。

尽可能将这三千吴县的热血男儿,完完整整带回来。

吴县与戈兰城虽然,都处于云州。

但是,这两个地方一西一东。

相隔八千多里。

大军从吴县出发要经历近十日,才能到达戈兰城。

正所谓兵贵神速,战事要紧。

杨云不敢过于耽搁。

一时指挥手下的士兵。

离开吴县匆匆踏上了征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