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30章印度洋上(2/2)

双方缔结和约,结成防御同盟。

然而,英国并不打算履行条约义务,海达尔-阿里也看清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意图。

在印度内部,他联络马拉塔联盟和海德拉巴的尼扎姆(王公),三方结成反英同盟。

在外交上,他利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荷兰对英作战的形势,争取法国援助,并与荷兰缔结条约(1781年)。

英国于1779年占领迈索尔境内的法国殖民地马埃,侵入迈索尔,发动了第二次侵迈战争(1780—1784年)。

海达尔-阿里率8万大军打败了英军。

1782年底,海达尔-阿里逝世,其子提普继任苏丹,坚持进行反英战争,并希望借助于法国力量以抗衡英国殖民者。

1783年,英法在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签订和约,法国舰队退出印度洋。

提普在孤军作战的形势下,于1784年3月与英国马德拉斯殖民当局签订了《曼加洛尔条约》,双方互相退还各自占领对方的土地。

英国殖民当局拉拢马拉塔和海德拉巴封建王公,建立起反迈三角同盟,然后发动了第三次侵迈战争(1790—1792年)。

迈索尔四面受敌,终致失败,1792年2月被迫签订《锡林加帕塔姆条约》:提普同意割让一半领土,赔款300万卢比。

然而提普并未认输,当欧洲法国督政府与英国战争再起后,提普派人到法兰西岛(今毛里求斯岛)请求法国援助。

1798年4月,一支法国志愿人员的队伍到达迈索尔。

1799年2月,英国发动了第四次侵迈战争。

英国殖民者收买了迈索尔首相和轻骑兵司令,以致战争开始不到两个月,英军就进逼首都锡林加帕塔姆。

提普战死沙场。

英国完成了对迈索尔的征服,控制了印度南部。

注2:西班牙屠杀华人的历史

1、十七世纪一六零三年(明王朝酒肉皇帝朱翊钧在位,正行断头政治),菲律宾华侨二万余人,被西班牙屠杀。

2、十七世纪一六三九年(清军攻明王朝,第五次入塞),菲律宾自第一次屠杀后,三十余年间,中华移民陆续增加到三万二千人。

西班牙又作第二次屠杀,死二万余人,仅一万余人得以幸存,但被列为贱民阶级,每人要缴纳负担不起的六元的人头税,而且必须改信他们所信奉的天主教。

3、十七世纪一六六二年(明王朝灭亡的次年),郑成功占领台湾,驱逐荷兰人,胜利消息使菲律宾首府马尼拉的中国人大为振奋。

于是引起西班牙第三次大屠杀,中国人武装自卫,至死不屈,但无法抵抗西班牙正规军的炮火攻击。

结果全体中国人,包括所有的妇女和儿童,被西班牙人屠杀罄尽。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