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56章 《无间道》开画(1/3)

《两杆大金枪已经正式开拍了一个多月。

直到进入了拍摄工作以后,李缘才惊讶发现,在这“原始社会”,拍一部电影究竟有多么的难?

而且整个拍摄计划早已经大大的延期,甚至连十分之一的进度都不到?

首先就是剧组的管理方面。

未来的剧组基本上都采用了现代化管理,也就是工业管理的变种。

很类似于李缘上辈子曾经做过的t项目管理。

甚至正规一些的剧组,采用了专业的剧组管理系统,人人都带着笔记本电脑……

其实这也不算奇怪,随着影视业越来越商业化,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了流水线模式,自然而然的有了标准化管理的需求。

否则的话,又怎么会称之为——电影工业呢?

然而现在什么都没有,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依靠经验?

依靠工作人员自觉执行?

恰巧李缘又是个菜鸟,连个自己的班底都没有?

几乎所有的剧组成员都是北影厂外借的?

相互配合方面也就可想而知。

这让人怎么忍得下去呢?

讲难听点,连拍到什么地方?

李缘这个导演自己都不知道?

再加上这魂澹的掌控欲又极强,上辈子就是项目主管嘛!

反正剧组里面矛盾频发,运行起来磕磕绊绊……

其次就是剧本。

几十年后,各行各业都进入到了ppt时代。

你可以项目做不好,但一个精美无比的ppt肯定缺少不了。

影视行业同样如此。

起码需要一个很完整的剧本。

尤其是电影,分镜头剧本已经成为了标配。

要不然,忽悠投资人也做不到啊?

他们又不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初代煤老板!

不过话说回来,有了完整的剧本以后,尤其是分镜头剧本,导演就可以傻瓜式操作,按照剧本拍摄就行了。

也能很有效的控制住拍摄周期。

然而在九十年代初,分镜头剧本?

那是个什么东东?

听都没听说过。

还傻瓜式操作?

导演不就是放飞自我,美其名曰——艺术创作吗?

最后就是设备的落后。

由于还没有数字摄影设备,胶片拍摄是相当昂贵的。

一盘胶片只有区区几分钟,“嗖”的一声,一、两千块就没有了。

这就导致导演要反复说戏,演员要反复排练。

甚至片场排练好几遍,才会正式开拍。

就是为了节约胶片。

显而易见,如果采用这种办法,胶片确实节省了,但拍摄时间根本就难以控制。

有一说一,之所以这年代需要演技派,关键就是在这里。

否则胶片的开销可以让人生不如死!

如果换成后来的面瘫流量?

制片方直接跳河去吧!

另一个就是拍摄效果。

并不像数字设备普及的年代,拍摄完成后,可以反复观看,还可以放大缩小来个特写。

现在的模拟设备,导演的同步取景器巴掌就那么大,只要一不留神,就会忽视掉某些细节,甚至看不清某些特写。

说实话,这年代的导演,他们个个都要练出一副火眼金睛!

那该怎么办呢?

当天拍摄完成的镜头,一定要当天冲印。

导演等主创观看了那些镜头后,挑选出拍坏的那些镜头,再进行补拍。

可想而知,这有多么的麻烦?

因此在正式拍摄以后,李缘就立刻明白,自己想的太简单了。

可是现在已经骑虎难下,李缘只能够硬着头皮上!

一方面,他按照后来的剧组管理系统,亲手制作了各种各样的表格,并且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执行。

做不到有多大效果,起码聊胜于无。

再怎么说,自己这个当导演的能做到心中有底。

一方面,同样按照他的要求完善剧本,尤其是分镜头剧本。

除此之外,李缘还拿出了自己的绝招——氪金!

不就是磕磕绊绊吗?

那就索性多拍几遍,根本不在乎胶片的浪费。

缘哥我就不信了。

那么多的钱砸下去,就砸不出一部破电影?

你也别说。

正因为一部分来自于北影厂的雇佣兵。

他们的经验还是十分丰富的,而且只要钱到位,容忍度就相当的高。

另一部分都是北电的学生。

他们根本还不知道剧组的那一套呢。

还以为现在的剧组都是这样。

再说,像剧组表格化管理,分镜头剧本这些东西。

这又不是什么瞎胡闹,本身就是影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所以多干一点活,也没什么怨言。

因此在李缘的大撒币之下,剧组竟然就这么很神奇的撑下来了?

慢慢的从磕磕绊绊,变成了走上正轨……

……

“金老师,久仰大名,你好。

这次的编舞就麻烦您了。”李缘热情的与眼前这位……金瑆握手。

不提后来的某些争议,金瑆确实称得上多才多艺。

她后来的脱口秀节目就挺不错。

而且在国内的舞蹈界称得上是权威。

由于与北舞联合办学,李缘就准备在《两杆大金枪里加上一段舞蹈。

北舞就推荐了这位金瑆老师,还安排了一些北舞学生当群演。

金瑆掩嘴而笑:“你就是缘哥?

我同样久仰大名,你现在已经当导演了吗?”

“金姐面前可不敢当。

叫我缘子。”

“那我就不见外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