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大河向东流(八)(1/2)
大宋共和四年六月初十,在黄河北岸,六万宋军整齐列队。
赵太尉当然做不到让这六万人同时听到声音的音量,由好多大嗓门的指战员通过传声复述的方式将赵太尉的话复述下去。
基于这么一个方式,所以赵嘉仁的讲话并不长。
“同志们,我等皆是汉人。
一千三百多年前,我大汉堵了黄河决口之后的南流缺口。
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历史。
等你们老了,坐在屋外晒太阳的时候,你们的孙子也许会问你们,你们在大宋共和四年在做了什么。
那时候,你们就可以骄傲的告诉他们,你们那时候正在和十万战友一起引黄河北归。
这样的功业,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也不过只出现过几次而已!
让我们团结起来,努力奋战,完成这件伟大的工作!
中华万岁!
中华人民万岁!”
“中华万岁!
中华人民万岁!”对这种熟悉的口号,全军一起高呼。
赵嘉仁并没有接着弄什么全军高呼“赵太尉万岁”,然后就一起造反的把戏。
这把戏是弱者会搞的,而且接下来要做不是热血上头去造反,而是要埋下头勤勤恳恳去筑坝修堤。
喊完口号之后,赵嘉仁随即下令开工。
部队先到了指定的地方,若是搞决口最后反倒把自己的部队给淹没了,那才是超大的笑话呢。
各个部队到位之后,有打着大宋突击队的学社成员实施最危险的工作,继续铲薄河堤。
河堤越薄,炸药效果越好。
没过太久,河堤就开始出现渗水的情况。
突击队队员快速撤离之后,爆破队开始行动。
宋军的骑兵们已经撤到很远的地方,即便如此,巨大的爆破声让对突然声音不是很敏感的阿拉伯战马都惊惧起来。
站在北边引水渠那边的赵嘉仁感受着从脚下而来的震动,觉得心脏一阵乱跳。
抬眼观望,爆炸处的黄土泥沙冲天而起,仿佛腾起了巨大的蘑菇云一般。
烟尘先是逐渐散去,接着就有一种仿佛牛吼般的声音由远处而来。
而那些烟尘下部仿佛被什么拉动般卷动起来。
“来水啦!
来水啦!”眼尖的士兵已经声音颤抖的呼喊起来。
赵嘉仁最初没看清楚,定睛观看才注意到引水渠里面出现了白色的浪花。
接着水浪层层逼近,顺着引水渠冲了下来。
“来水了!
来水了!
我们没量错!
哈哈!
哈哈哈哈!”负责测量工作的董如海放声大笑,笑声都有些癫狂了,测量人员也跟着欢呼雀跃。
欢呼的不仅是技术人员,高处看情况的军人们也跟着欢呼起来。
几万人的声音仿佛雷鸣一般。
赵嘉仁并不想在乎这些同志的欢喜,他在乎的是水到底能流多远。
只见河水冲进干涸的水渠,卷起了泥沙,让眼前还不算太宽的水渠看着如同21世纪的黄河般浑浊。
马夫好不容易让赵嘉仁的战马安静下来,赵嘉仁接过缰绳,对着还在大笑的董如海喊道:“走,我们顺着水渠走走。”
说完之后,赵嘉仁用手轻抚棕色的战马,觉得这匹马正在微微发抖,看来剧烈的爆炸把它吓得不轻呢。
这下赵嘉仁也不敢贸然骑上,而是步行往前走。
董如海兴奋的跟在赵嘉仁身边。
水的速度比赵嘉仁等人两条腿走的要快很多。
看得出测绘人员水平很高,最糟糕的情况并没有出现,赵嘉仁走到的地方水都很湍急的流动。
走出去两三里地,马匹也算是慢慢恢复了精神。
赵嘉仁等人骑上马,行进速度就快了许多。
走到挖了四五里长的水渠尽头,就见河水已经冲出沟渠,依照万有引力,顺着最低的地方自顾自的奔涌着。
看着自己的工作起到了作用,董如海大声说道:“太尉,只要再堵住黄河,这里肯定能出现新河道!”
“嗯。”赵嘉仁点点头,他把‘也许能行’这四个字咽回肚里。
到现在为止,部队做的都是破坏性工作,这个相对容易。
这种事情连杜充那个混蛋都能办到。
接下来堵黄河才是大头戏,此次黄河改道能否成功,靠的就是这部分。
除了负责守卫的部队之外,所有部队在黄河两岸同时开始施工。
之前已经有部队在距离河岸比较浅的地方打下相距30米的木桩,木桩上捆了绳网。
包括赵嘉仁在内的所有高级指挥员率先扛起装了泥土的草袋开始填河,他们把这些装满了泥土的草袋投入到绳网前方,草袋沉没下去,被河水推的往后滚动,接着被绳网兜住。
稳了下来。
岸边的水流量不大,采用这种技术手段很快就在黄河两岸修建起了前后两道水坝。
在黄河两岸各有两条带枕木的铁轨从岸边直通修坝的位置上。
在上面有各种重型的物资在上面运行。
第一天,有之前的准备,两边的水坝很快就延伸到了河里五十几米的位置。
这种修水坝就只能日夜工作。
黄河以北面对蒙古军的进攻,全部由军队进行。
黄河南岸那边就没这个问题,部队就大量征集了民众参与修建行动。
就见黄河两岸灯火通明,远远看去真如星河落地一般。
头一天,蒙古军还没反应。
第二天晚上休息的时候各军全部传达了最新消息。
就在当天下午,部队出现了事故。
新开挖的河道两边土坡遭到河水侵蚀,出现了堪塌。
两名巡查员不慎落水,幸好大家穿着救生衣,总算是在出人命之前被救了过来。
“等到新河道稳固之后,我们一定会组织大家前去观看。
现在河道不稳,危险四伏,为了大家的生命安全,我们要求所有部队一律不许上新河道去。”赵太尉的命令被传达到全军。
下达安全生产命令的赵太尉在第三天跑去河道边看了一阵。
古人讲水滴石穿,赵嘉仁自己也见过房檐下被水打出的小坑。
老子说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昼夜不息的河水对河道有侵蚀作用,新河道薄弱的土层很快就因为河水的冲刷被冲宽冲深,河道两边的土坡下方被水淘空,稍微受到震动就会堪塌下去。
堪塌下去的土方被河流快速冲走,并没有堵住河道。
两天下去,河道整个就宽了好几米。
以赵太尉为首的骑兵沿着河道南岸行进之时,就见到河对岸出现了蒙古骑兵的身影。
两边隔着河道对视,接着都选择了无视。
巡视回来,赵嘉仁得到在黄河新河道以北的宋军营垒遭到蒙古试探性进攻的消息。
不管蒙古人最初怎么考虑的,他们的进攻遭到宋军营垒里面部队火炮火枪轰击后并没有终止,而是贼心不死的试探完所有营垒,这才心不甘情不愿的选择撤退。
托了之前蒙古军错误判断的福,宋军在新河道以北修建起了大量营垒,得以护住新河道。
让蒙古军也没有办法靠近做些什么。
第三天傍晚,赵嘉仁看着新修的河堤。
此时两边的河堤都探入黄河超过三百米。
不过与六七里宽的黄河河道一比根本不算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