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72章 得偿所愿(1/2)

咸淳八年三月,官家赵禥病逝,庙号度宗。

宋度宗的儿子赵舒继位,年号德祐。

四月初,在朝廷中沉重的压力下,贾似道被抄没家产,发配岭南。

五月,张世杰与平江都统刘师勇、知泰州孙虎臣率战舰万艘,以十舟为一舫,连以铁索,碇于江中,横列焦山江面,欲与元军决战,被阿术以水陆协同进击,配以火攻击败,损失惨重。

六月,蒙古军以投石机配合炸药包,轻易破常州。

因为常州是交通要地,伯颜下令屠常州城,只有七人逃出性命。

自此,蒙古军兵锋逼近临安。

临安掀起了一波新的逃难潮。

官员们大量逃命,临安城内百姓也大量逃走。

之前钱庄的人们还因为利益不想离开,此时他们全部哀求赵勇带他们走。

赵勇毫不迟疑的给他们安排了撤退路线。

之前几个月内实施总撤退方案送走了一百多万人,航海行会三千艘大船每艘船上也就运上一百多人。

这次撤退,三千艘大船每艘上都塞了两三百人。

也就是船队这些年准备齐备,经验丰富。

把这些人运到广南东路之时,虽然人们都很委顿,却还没到病倒的地步。

看着广州港口的人潮,从交趾赶来的徐远志忍不住叹道:“真的能运来这么多人!”

赵嘉仁眉头紧皱,恼怒的对徐远志说道:“我没想到陈宜中竟然这么不知分寸!”

“啊?”徐远志愣住了。

他并不知赵嘉仁怎么就突然批评起陈宜中了。

赵嘉仁把一份简报递给徐远志,自己脸色阴沉的坐在位置上。

贾似道被发配,大票的大臣逃离临安。

执政的全皇后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就任命喜欢吹牛的陈宜中当上了丞相。

陈宜中并不是进士出身,而是太学生出身,靠贾似道推官混进官员队伍。

帮着贾似道弹劾陈元凤,终于站稳了脚跟。

因为没有具体的基层从政经验,这位陈宜中好作大言,做事可以用‘想当然’三字来评价。

陈宜中本为贾似道所援引,贾似道兵败以后,他却率先提出处死贾似道,以提高自己的声望,毫无廉耻。

统帅禁军的殿前指挥使韩震提出迁都建议,他竟然私自将其骗到自己家中杀害。

陈宜中私自诱杀韩震,几乎引起南宋精锐之师——殿前禁军的军变,全太后当机立断,急调江万载接掌殿前禁军,才平息对立双方的危机。

在诱杀韩震后,陈宜中却没有坚持战斗的立场,却派人与蒙古议和。

对这般货色,赵嘉仁很无语。

不过赵嘉仁觉得自己其实也没什么资格去批评陈宜中,别人是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胡作非为。

赵嘉仁是觉得自己能解决问题,所以坐视临安朝廷覆灭。

在此事上,他也谈不上有更高的道德水平。

看完了简报,徐远志微不可闻的轻叹口气,这才说道:“太尉,既然临安已经不可为,就全力经营岭南与交趾吧。”

聪明人说话就是这么简单直白,听徐远志并没有吆喝带兵前去援救临安的胡话,赵嘉仁也完成了这次试探。

他对徐远志说道:“打仗须得有粮食。

岭南、福建,两地百姓有千万之数,光靠珠江三角洲与河内平原只怕不够。

我准备近期攻克占城。

将曼谷、占城、河内的粮食产区纳入我们手中。”

面对赵嘉仁的规划,徐远志一时无语。

他心中很是怀疑自己十几年前为何就没看出赵嘉仁竟然是如此野心勃勃之辈。

看赵嘉仁的所作所为,他在这个乱世中趁势而起的愿望已经无从掩饰。

可除了诛心之论,徐远志发觉赵嘉仁这十几年来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可以被批评的地方。

不仅不能批评,还必须称赞赵嘉仁忠君为国。

这中间的差距真的是自古英雄无善类。

即便并非善类,英雄就是英雄。

在这愁云惨淡的当下,徐远志也是靠涵养功夫才能让自己外表上保持镇定,实际上徐远志心里面已经是六神无主。

可赵嘉仁几句对战略的局面说下来,徐远志立刻就感到心里面镇定了许多。

与陈宜中不同,徐远志考上进士之后是从基层干起。

他很清楚打仗需要粮食,更清楚想有效面对这千万人口需要大量的粮食。

攻克交趾占据红河冲击平原已经一年多点,红河冲击平原上的水灾的确给没经验的移民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可这里是一年三熟,几十万移民到这里之后不仅半年内就吃饱,还拥有了能够出售给航海行会政府的余粮呢。

航海行会政府不仅分地,也不仅收税,更派遣大量赤脚医生在地方上行医,派遣扫盲队在地方上办学。

如果不提战争的大背景,徐远志觉得这简直是清平盛世。

即便提到战争,红河平原上再容纳百十万移民也不是什么问题。

按照赵嘉仁所讲的拿下占城,养活千万人绝非大言欺人。

南边的粮食,广南东路的铁,千万人口。

以及航海行会在海上的强大实力,反攻并非难以理解的事情。

看看赵嘉仁,想想为风雨飘扬的临安殚精竭智的人们,徐远志心里面有些不好意思。

方才心里面对赵嘉仁私德的怀疑实在是太娇纵了。

普通人陷入绝望之际,英雄们的一句话就能让大家看到胜利的希望,重新鼓起战斗的意志。

如果质疑这些英雄的道德,难倒就该赞赏因为个人的绝望而去杀人的陈宜中么?

重整自己内心的状态,徐远志再次对自己定位。

他的家人和肯南下的族人已经到了广南东路,其中一部分还在交趾开始耕种,并且有了不少收益。

此时的徐远志很安心的投入到反攻的工作里头去了。

当然,徐远志能想到在临安的人们很绝望,他却想不到临安到底有多么绝望。

到了七月,在投降者的游说下,在炸药包的威力下,蒙古军摧枯拉朽的击破了所有阻挡城池,包围了临安城。

到了此时,上朝的官员只剩了六个人。

全太后见到如此局面,只能派人去和伯颜商议投降事宜。

八月初三,临安朝廷正式投降。

伯颜将城内的皇室与官员以及官员家族全部送去大都。

临安朝廷覆灭了。

不过此时也有漏网之鱼,在临安总投降之前,赵昰在一众人等保护下逃出临安,逃去了金华。

在金华的时候,陆秀夫、张世杰等人赶来与之会合。

一众人等向尚且没有投降的福建路逃亡。

此时,伯颜下令使者拿着全皇后的书信到长江沿岸各个没有投降的地区要求地方投降。

虽然完全不相信这玩意会有用,伯颜还是派了使者给赵嘉仁所在的广州送上一份投降命令书。

在临安的宫殿中,伯颜与灭宋大将们谈起了此事。

阿术对这个行动抱以苦笑,他万万没想到此次伐宋如此轻松。

蒙古军的奋战,从赵嘉仁那里弄来的火药大概是完成如此功业的最大原因。

然而之前阿术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能够干掉赵嘉仁,现在看这个愿望是没机会实现了。

远在岭南的赵嘉仁此时安然无恙。

元帅张弘范问伯颜,“大帅,我等是不是乘胜南下?”

“在山中千里奔袭?”伯颜语气平淡,不过这话本身就代表了他的想法。

张弘范并没有因为遭到反对就轻易退缩,他补充道:“至少要拿下韶州,控制南下通道。”

没等伯颜说话,志得意满的刘整大声说道:“我有水军,可沿海进军!”

张弘范扭头看了看刘整,他很想反驳刘整的话,又觉得反驳刘整只怕会导致意气之争。

刘整能说出这话,就说明他认为自己可以在海上与赵嘉仁争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