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 【两种人】(2/3)
信仰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宣传。
文学的作用是让人民的灵魂受到共鸣,从而思考人生的真正道理。
而军队,如果没有信仰,就是占山为王的土匪,践踏法律的强盗军阀!
当然当时的宁波守备旅的信仰还很初级,仅仅是保境安民。”
“任何一样战争都不能说是正义的。
但是士兵也同样是人,而不是战争机器。
眼下的民国,大部分士兵都不明白这一点,绝大部分的人认为,当兵是为了军饷,也就是养家糊口。
少部分认为,当兵可以改变命运,运气好的话,还能当官。
还有一部分人需要手中握有足够的权力,来获得人生的尊严……”
“宁波守备旅组建不到半年,就接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当时面对的对手是三个师的老兵。
闽军李厚基部,浙军周凤岐部,一共三个师的兵力,五倍于己。
一句保家卫国是不能让士兵面对如此大的强敌而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大批量的出现逃兵。”
“就像是地主家被抢劫一样,长工甚至会去帮劫匪。
因为他虽然也住在大宅院里,但是地主老爷居住的是明亮的堂屋,而长工却和牲口棚挤在一起,军队也是如此。
当兵的是长工,军官是地主,这是眼下的普遍现象。
民主的力量,自由的信仰,就是拉近了这种社会矛盾之间的鸿沟,直到填补这条不平等的鸿沟。
而民主,自由,需要宣传,需要开启明智,单独靠军事的管理是不够的。
浙江南部歼灭战的胜利,与其说是军事上的奇迹,还不如说是挺直腰杆的自由之民,战胜了封建残余的散兵游勇!”
王学谦把关键问题忽略了,加上一万发炮弹,别说一个李厚基,就是十个李厚基。
也要饮恨山林。
偷换了一个概念之后,王学谦把一场战役的胜利,吹的是天花烂坠,就差没说,自由万岁!
自由无敌!
虽然觉得王学谦说的挺有道理,至少说起来一套又一套的,很有调理,欺负他这种不懂军事的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不过支着耳朵偷听的胡适,还是撇撇嘴。
不屑道:“骗鬼呢!”
“说的太好了。”王庚眼神中流露出崇拜的目光,也不知道真假,似乎找到了一支军队所需要的精神支撑,但是眼下他最需要的拥有一支军队的指挥权,而机会就在眼前。
没等他开口,王学谦却开口道:“你的问题我也知道,不过眼下,不是谈这些事的时候,改天我给你引荐一个人。
他要是答应,距离你得偿所愿也就不远了。”
王庚的脸上有些发烧,原来他的意图,在对方第一眼中就已经看出来了。
可见他做的有多么露骨了。
这时候,他才有些明白,为什么胡适等人和他的关系,连外热内冷的逢场作戏都做不到。
原来不知不觉之间。
他们已经成了两类人。
“对了,你有没有带兵经历?”
王学谦随口一句话,顿时就把王庚难住了。
他还真的没有带过兵,倒是在西点军校毕业之后,实习的时候有过几天,但当时的美**队都拉到欧洲去了,留守美国的军营,压根就没什么人,更不要说士兵了。
“上校没有带过兵?”
王学谦的质疑,让王庚有种做了大逆不道的事一般,羞愧不已。
挣扎之后,王庚鼓起勇气,似乎想要证明自己似的开口道:“西点军校毕业的那一年,我在田纳西州的249团实行过三个月,担任见习连长职务。”
“民兵啊!”王学谦真的没有要打击王庚的意思,世界上第一个将民兵合法化的国家就是美国。
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殖民时期。
1903年的时候就颁布过相关法令,1916年的国防法案让‘民兵’的地位再一步提高。
王庚颇有怨念的没有说话,因为欧洲,美国的所有正规部队都去了欧洲。
留下的两个精锐师,也不可能让西点的外国留学生实习,只能去国民警卫队了。
“不要想那么多,你现在的职务,进一步是迟早的事,早一点,晚一点而已。
过于执着,反而欲速不达。
再看看周围,你看到没有,虽然大部分人都是对你没用的人,不过却是一群非常适合消磨闲暇时光的人,在社会中,这样的人一般被称为‘朋友’。”王学谦有些促狭的瞥了一眼一直偷听的胡适,这时候胡适也不能再装作站在楼梯口做思索状,嘴上却不饶人道:“合着我们都是没用的人,你子高是大才,干脆,我们这些没用的人以后就跟你混日子得了。”
“你真这么想?”王学谦忽然眼前一亮,似乎想到一个不错的主义。
国立浙江大学筹备资金不缺,但是缺人才,尤其是缺少有能力的教授。
胡适不适合混官场,但是个会教学生啊!
要不是胡适讲课风趣,博闻广记,非常受到学生们的喜欢。
胡适也喜欢这种给人授业解惑的满足,加上有了一点名气之后,就各地去讲学,回燕京之前,他就去了一趟南京,给数百学子讲学。
王学谦蛊惑道:“去浙江大学怎么样,我给你最好的待遇!”
不适合当官的人,也不见得没有官瘾,胡适欣喜道:“我听说过,动静似乎搞的挺大的,你请我去当校长?”
王学谦纳闷的看着胡适一脸的期望,但还是打碎了他的幻想:“校长有人了。”
“教务主任?”
“是老马。”
“马寅初。”
胡适犹豫道:“我现在已经是中文系主任,去你哪儿,还不如在北大。”
“你可不能这样想啊!
你看,浙江大学刚刚办,缺少教授,像你这样的知名教授就更少了。”王学谦尽量捡好听的话说。
胡适非常配合的点头道:“这倒也是。”
“你看,浙江大学缺少教授,但是燕京的北大,清华就挺多的,不少都是我们的同学校友。
你要是能拉来五个教授,我让您当系主任;十个教授,当院长;要是二十个教授,没说的,副校长的位置就是你的。”王学谦的话仿佛是带着魔咒的蛊惑,让胡适听着浑身舒坦,可当他惊醒过来的时候,却发现,二十个教授?
他哪里去找?
不仅如此,他还想到了另外一个校友。
郭秉文。
也就是胡适和王学谦的学长,这位比较倒霉,筹办国立东南大学,学校还没有开学,教务处长卫挺生被王学谦拐带走了。
然后在两个月内,经济系主任马寅初被卫挺生忽悠去了上海,数学系……本来民国时期的大学,一般只有两三个系,最后只能郭秉文这个校长。
赤膊上阵,担任教育系和中文系的主任,才没让学校黄了。
如果从北大拐带走二十个教授,北大还能办的下去。
他不好说。
但作为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就绝对不会放过他。
胡适警惕的盯着王学谦,挖苦道:“你还没说校长是谁,不会是章太炎。
章前辈吧?
你们师徒珠联璧合,倒也相得益彰。”
“你是不知道,我拜师是被逼的。”王学谦苦着脸道。
“谁信啊!”胡适怀疑道。
“算了。
这是天降横祸,我也是倒霉。”王学谦摇着脑袋,顿时把胡适的注意力给吸引了过去。
追问道:“有故事,说说呗,子高你放心,我的嘴巴最牢靠了。”
“谁信啊!
一转眼就说出去,我说胡大嘴巴,你就不能不这样好打听事吗?”王学谦嗔怒道,其实他是转移话题。
胡适不想去浙江,他已经看出来了,既然如此,还是不让他知道国立浙江大学的校长何许人也,是为胡适好,也是为王学谦好。
见胡适一副依依不饶的样子,王庚在一边站的笔直,像是一个孔武有力的保镖似的,其实他是彻底无语了。
但是陆小曼却噗嗤笑了出来,溪水般的声音,透着清脆和纯净的味道。
陆小曼这一笑不要紧,胡适却像是回过味来了,转过脑袋询问:“子高,你还没说校长人选是谁?
镇得住场面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