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393章 【投产】(1/2)

看似一场在所有人心目中都不算是太不成功的展示,但是对于王学谦来说,这并不重要。

他一直为一件事担心,浙江的飞机制造厂不会像是英国、美国、德国的工厂那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就招聘数量庞大的合格工人,在几个月,甚至在战争来临的时候,用更短的时间投入到扩大生产中。

民国却不行。

这并非是贬低民国,而是工业太过薄弱。

全国200万产业工人,大部分都不是操作机器的工人,比如说码头装运的工人,铁路运输的工人,煤矿的工人。

这些工人在本质上和普通农民没有什么区别,无法参与到复杂的机械制造工厂担任工作。

而能够操作机床的工人数量,在民国属于奇缺人群。

能操作机器,数量虽大的一个工人群体恐怕就是矿工和纺织工人。

两者都没有条件转行进入机械加工厂操作机床、装配等工作。

就算是培训,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少则一两年,多则三四年。

如果是一个国家的国防工业在面临战争的时候需要三四年的培训才能生产合格的枪炮的话,这个国家基本上就已经处在灭亡的边缘了。

而且操作机床还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需要对于测量工具熟练运用,这样一来,普通的农民想要成为制造业工人,就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这就是文化。

脱离文盲队伍,才是产业工人最为重要的一个环境因素。

曾诒经作为一个高学历的文化人,还在纠结于他带领研发的第一款民用的发动机给王学谦丢脸了,就算是王学谦表现的非常热情和高兴,但是他还是能够看出美国人脸上的不屑表情。

他是在美国的大工厂里工作过一段时间的,研发、设计,甚至为了熟悉工厂的环境,还特地进入了车间进行学习基本的机床操作技术。

寇蒂斯公司在美国,也是数一数二的飞机公司,拥有数千的工人和数量庞大的研发设计团队。

作为民国人,本来就显得非常突兀,很容易受到排挤。

当然民国人也有一套自己的办法,用知识和才华折服同行。

他和巴玉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获得了一定的名声。

巴玉藻是飞机设计专家,而他是飞机发动机专家。

可就算是有了一定名气的他们,只要在工作中稍微出现一点失误,也会被放大。

这种偏见,对于曾诒经来说非常熟悉,以至于他根本就不会想就能感受到美国人在看向王学谦的眼神中的含义。

轻蔑。

甚至是不屑。

“子高,这款发动机虽然造价低廉,但是很多地方都有非常不足,如果……如果,你信任我和我的团队,给我三个月时间,我们研发一款比这款发动机更好的产品。”曾诒经有种知耻而后勇的准备,在民用发动机领域,尤其是汽车发动机,其实和螺旋桨飞机的发动机没有太多的区别。

尤其是在直列式发动机的使用上,更是如此。

根本就不存在转行的说法,只不过将大功率发动机做的小一点,更加经济实用一些而已。

对此,曾诒经有着足够的信心开发一款让王学谦,乃至美国人大吃一惊的产品出来,当然前提是给他足够的时间。

可王学谦却笑着摆摆手,仿佛丝毫不在意美国人的看轻:“这款发动机就很好!”

“很好?

好在哪里?”连曾诒经这个开发者都一脑子疑问,他就没有看出来这款发动机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各项数据差到让人研发人员羞愧欲死。

要不是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大功率飞机发动机上,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发动机在他的团队内开发出来。

本来他也是准备作为一款用来训练团队成员,主要是一部分跟着他的学生的研发能力。

可没想到,王学谦在听说之后就立刻将这款发动机推到人前。

甚至是美国人的面前,本来曾诒经就信心不足,加上现场还闹出了美国人出丑的事,更是底气全无。

可王学谦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首先,这是一款加工起来非常容易的发动机,各项的要求都比较低……”

“这哪里是优势了!”

曾诒经觉得很奇怪,简单的东西肯定是廉价货,这个道理王学谦总该值得的吧!

但问题要怎么看?

简单,当然预示着成本不高,推广起来容易,可是附加值低的产品真的有那么大的市场和吸引力吗?

这还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好吧,作为工科男,曾诒经还是单纯的在王学谦灼热的眼神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简单就预示着价格低廉,只有低廉的价格才能符合民国的现实情况。

同时,简单也容易加工,可以短时间内扩大生产规模,完成抢占市场;另外你们可能忽略了一点,民国的农业结构,尤其是在南方,都是以水田为主,大型机械很难在小块土地中完成机械化耕种,而小型的机器的优势就凸显了出来。

所以,发动机功率小也是优势……”

“这也成了优势?”

曾诒经一再颠覆自己的三观之后,忍不住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明明在他看来是劣势的地方,王学谦却一口咬定是优势。

这让他觉得周围的世界是否还是原来的世界?

“当然!”王学谦给予了一个肯定的答复之后,神秘道:“关键不在这里。”

“还有关键?”曾诒经已经觉得自己的智商在王学谦的忽悠下,有直线下降的危险。

他压根就没有看出来,一款不成熟的发动机,在西方世界绝对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但是在民国,却成了一项伟大的发明。

曾诒经固执的认为,一定是什么地方弄错了。

这就是技术男和政客的区别了,曾诒经看到的是技术上的改进和追赶,而王学谦看到的是人才储备。

德国的技术是先进,但是产能无法达到需求,一样会被苏联的廉价技术给拖垮。

任何工业化,在初期大发展时期,最重要的不是技术有多么先进,而是产能要跟上去。

而王学谦看到的就是产能,和产能息息相关的还有工人,工厂的配套,能源等问题。

如果有一项明星产品,能够大大增快这一步伐,对于整个民国来说,就等于是朝着工业化迈进了一大步。

而王学谦看到的关键问题就是人,人才是主导产能的最大问题:“发动机工厂一期已经投产了,但是你发现没有,工人很难招。

不仅如此,还有培训的问题,就算是招聘了足够数量的工人,培训期间过长,工人无法掌握精确加工的技能,就只能干耗着。

而且我们也不需要大量生产飞机。”

“不生产吗?”曾诒经心中一紧,他就怕王学谦认为飞机行业无法带来利润,只能不断的投入,会砍掉一些项目。

毕竟浙江的财政也很难支撑起一个领先世界的航天梦。

可是他没想到,这一天来的是这么快:“子高,你听我说,飞机工厂的很多工人确实还无法胜任现在的工作,但是产能很快就会跟上来的。”

王学谦心说,要那么多产能干什么呢?

他总不能让飞机工厂一年生产几百架,甚至上千架的飞机。

军用飞机,在民国有个四五百架,尤其是和平时期,就已经足够了。

就算是军阀混战的时候,也不需要多。

因为战斗强度的关系,军队根本就无法消耗这么大的数量。

如果是战争时期,尤其是国战,那就两说了。

可是飞机工厂的规模,尤其是发动机工厂的规模要保证,那么工人如何培训,如何积累经验,如何用民用产品让工厂持续发展就成了王学谦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他将这些问题一下子丢给曾诒经之后,后者低着头仔细想了一会儿,忽然茅舍顿开。

王学谦并没有打算砍掉飞机研发这一块,工厂的规模不会减小,有了这一份保证之后,他的担心就已经放下了一多半。

尤其是王学谦提议的,用简单的零件加工,让工人尽快上手,增加工人培训的速度。

这一点,让曾诒经非常赞同。

“二十世纪什么最贵?”王学谦神神叨叨的丢给了曾诒经这样一个问题。

在接受了大量的忽悠之后,曾诒经明显开悟了,当即说道:“人才!”

“没错,就是人才。”王学谦兴奋地握拳道:“高学历的技术人员,研发人员是人才;可不可否认,拥有丰富制造经验的工人和技工,同样也是人才,而且是制造业不可或缺的人才。

这款发动机的规模化制造,正好能够解决技术工人的工作熟练度,一举两得。

所以,你回去之后马山抽调人力进行技术上的完善,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产品定型。

不用多高端的产品,就是这款柴油机。

另外拖拉机工厂也要立刻筹备,争取在两个月内投产。”

曾诒经的圈子,王助、巴玉藻等人都是研发飞机的……研发拖拉机……连曾诒经的底气都明显不足:“可是,我们没有研发拖拉机的经验啊!”

“按照最简单的来,也不会吗?”王学谦试探地问。

曾诒经木纳地回答:“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我们已经的工作都是在研究如何让飞机更加稳定,速度更快,可是拖拉机,在工厂里没有一个人熟悉啊!”

最后,曾诒经说出了一句很没底气的话:“我连美国的拖拉机都没有看过!”

这让王学谦顿时有种赶鸭子上架的憋屈,他的旗下连高端的战斗机都能够生产了,可是连一台合格的拖拉机都无法设计出来,这不是笑话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