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十二章 三春晖(2/3)

芳若不以为然,“然则温仪帝姬有位份最高的端妃娘娘抚育,淑和帝姬有生母欣贵嫔,淑和帝姬的宠遇尚不如温仪帝姬,而两位帝姬,都及不上胧月帝姬得皇上钟爱。”

“只是…”我的眉头渐渐蹙起如山峰,“胧月的生母,是被皇帝所厌弃的人呵。

所以,胧月在宫中最能依靠的,就是他父皇的钟爱,唯一而不会减轻的钟爱,才是她的安身立命之道。”

其实宫中妃嫔争夺皇帝的宠爱以保全自身,身为帝王的子女,又何尝不是呢?

皇子尚且可以凭借自身之力向上,而帝姬,一生的前程与际遇都要维系在她父皇的怜惜与疼爱上了。

我托腮微微沉思,房中供着几枝黄灿灿的菊花,清苦近乎于药味的香气让人头脑冷静而清醒。

我徐徐睁开双眼,露出一个极恬淡安静的笑容,道:“纯元皇后的遗物,如今都是谁在保管呢?”

芳若掰着指头边想边道:“纯元皇后最心爱的贴身衣裳或是首饰都在皇上那里,其余的则由皇后保管,太后那边也又一些。”

“那么纯元皇后在世时,有什么心爱的首饰项圈之类么?”

芳若凝神细想,片刻后道:“有。

奴婢记得纯元皇后有一块以羊脂美玉雕成的玉芙蓉项圈,中央是朵复瓣芙蓉,洁白纯净,左右各有九片青玉雕琢成的枝叶连缀而成。

娘娘生前十分喜爱,依稀是大婚之日皇上亲手所赐的。”

“那么,如果要雕琢一块类似的项圈,大约要多少功夫?”

芳若思虑着道:“纯净的羊脂美玉本就难求。

即便有,若要制成,少不得要半月的功夫。”

我折了一朵菊花在手,慢慢地一片一片掐下花瓣,微黄的汁液染在手心,有淡淡的药气,冲人鼻息,“如果只以寻常白玉,雕一朵类似芙蓉的四瓣海棠,再以寻常的翡翠雕成叶子连缀,大约要多久?

我只求神似,不求形似。”

“既是寻常的东西,雕工又简单,大约三四日就能完成。”

我起身打开久已尘封的珠玉匣子,伸手抓出一把手晶光灿烂的手镯、珠花,交到芳若手中,恳求道:“胧月是我唯一的女儿,如今她即将满周岁,我这个做母亲的,只想稍稍尽一尽心意。

就请姑姑拿着这些首饰请内务府的工匠们赶紧雕琢一块如我方才所说的项圈,能让胧月在生辰之日戴上,也算尽我身为人母的一点心意。”

芳若看我的目光深沉而明了,良久,她长长的叹息了一声,按住我的手道:“娘子身边的积蓄不多,请工匠也不需花费这样多。”她随手取出一串翡翠手链,道:“只是这个就已足够。

娘子放心罢,奴婢会尽力而为。”

我叮嘱道:“我因误用纯元皇后的故衣而得罪,希望胧月不要重蹈我覆辙就好。”

芳若安慰地拍一拍我的手,道:“娘子放心,奴婢省得。”

我倚在门扉上,目送芳若回去,见她的身影消失在茫茫暮色之中,心中依依之情,反而更盛了。

芳若再次来时,已经是一月后,她照例把我抄录好的佛经收好,笑吟吟道:“听太后说起来,娘子的字好了许多呢,只是缺了些生气,大约是佛经读多了,性子也过于安静了。”

我道:“太后断字识人的功夫是极好的。”

芳若微笑道:“昌嫔有三个月的身孕了,肚子也有点显出来了。”

我淡淡“哦”了一声,只慢慢捻着手中的楠木佛珠,丝毫不以为意道:“谁有没有身孕,又与我又什么相干?”

芳若道:“的确是与娘子没有什么相干。

只是昌嫔的身孕原本会分去皇上对几位帝姬与皇子的关爱。

如今看来,别人如何咱们不说,胧月帝姬却是独当圣宠,谁也分不去的。”

我微笑翻过一页《严棱经》,淡淡笑道:“有劳姑姑费心周全。”

“奴婢不过是按娘子的吩咐做事罢了。

此番周折,连敬妃娘娘亦叹服不已。”芳若娓娓道来:“十月初六是帝姬周岁生辰的大日子,便在重华殿开宴,宾主尽欢。

帝姬穿一身方格朵花蜀锦的衣衫,十分玉雪可爱,便由敬妃娘娘抱着坐在皇上左侧。

皇上抱帝姬的时候便瞧见了帝姬脖子上的玉项圈。

此事本是冒险,先前连敬妃娘娘也犹豫了半天,生怕帝姬步娘子后尘招来祸患。

还是奴婢细细劝了,又拿娘子往日的谋算作例,敬妃娘娘才肯。

见皇上瞧见了帝姬的玉项圈,少不得捏一把汗。

谁知皇上呆呆看了片刻,只说眼熟,竟也不生气,只问敬妃娘娘这个项圈是哪里来的。

敬妃娘娘便道是前两日为帝姬准备首饰,发现帝姬并没有玉项圈,才着急让内务府做了一个叫帝姬戴上。

娘子知道的,敬妃娘娘进宫的时候纯元皇后已经过世了,敬妃娘娘自然没有见过纯元皇后的遗物,这玉项圈的做工也简单,与纯元皇后那个只是远看着像,近看却是不同的。

皇上自然不会疑心敬妃娘娘,只以为是巧合罢了。

当下就叫李长去取了纯元皇后的那副项圈来赐给了帝姬,还亲自给帝姬戴上了。

如是,奴婢才松了一口气。”

滚圆的佛珠,在我的指尖一颗颗划过去,周而复始,我闭着眼轻嗅檀香的气味,缓缓道:“帝姬年幼,无知无识,即便是一样的东西,皇上也不会以为帝姬是有意冒犯的。

做一个形似的,一则是为了不让敬妃被有心人牵连进去,二则把有心的事做得无心,皇上更容易相信,连皇后也不会起疑。”

“事后连敬妃娘娘亦说,有了纯元皇后的芙蓉玉项圈,帝姬就如得了护身符一般。”

我问:“那么敬妃娘娘在皇上面前,是如何称呼帝姬的?”

芳若微微低首,轻声道:“于有人处则称‘胧月’,与皇上独处时便称帝姬闺名‘绾绾’。”

我颔首微笑,“敬妃是个聪明人,最会明哲保身,帝姬交给她抚养,我是很放心的。

还烦请姑姑回宫时禀告敬妃一句,这芙蓉玉项圈只能好好收着,若时时招摇在外,会有不必要的祸端。”

“奴婢省得”。

芳若柔和微笑道:“娘子在自己败处学会反败为胜,教帝姬受益无穷。

可见娘子的心智,并未因佛法的浸淫而迟钝分毫,反而更见周全了。”

我淡漠道:“姑姑说笑了。

我不过是败军之将,何敢言勇?

只不过吃一堑长一智,能帮自己女儿的就多尽力一分而已。”

芳若却是欣慰,“有了这个芙蓉玉项圈,足见帝姬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即便昌嫔有所诞育,所生子女也万万不会危及帝姬的地位。”

我心中有一丝的感慰,笑着叹道:“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

哪里有真正放心的时候呢,即便胧月将来敕封公主嫁得好驸马,我也要担忧着驸马是否对她真心真意。”我略略思量,问芳若道:“有一事我一直想问你。

端妃是良将齐不迟之后,初入宫的名位便是贵嫔;华妃的靠山是汝南王,一进宫便是华嫔;皇后当年就更不用说,是皇上的表姐,太后的亲侄女,初入宫闱便被尊为娴妃。

那么昌嫔既是晋康翁主的女儿,与皇家有亲,为何入宫的名位只在贵人,如今有孕也只封为嫔呢?”

芳若若有所思,沉吟着道:“皇上刚刚登基,后宫与前朝都是根基不稳,少不得要立几位有名位有品阶的妃子。

如今后宫根基健全,昌嫔再得宠,也得一步步从低开始。

为了这个,晋康翁主来向太后请安时没少抱怨呢。

然而晋康翁主也太糊涂。”芳若摇头道:“如今的后宫由皇后主持大局,太后的身子又不安康,还是当年太后一言九鼎的时候么。”

“那么昌嫔在后宫与众位妃嫔的关系如何——有否特别亲近的人?”

“没有”,芳若不假思索道:“昌嫔身份尊贵,一向自恃甚高,并不与人多往来,总是独来独往。

除了对皇后、端妃和敬妃稍有敬意之外,其他人都不放在心上。”

我摩娑着自己日渐削瘦的下巴,轻声道:“那么对安陵容呢?”

芳若连眉毛也不抬一下,“昌嫔眼高于顶,怎么会把安容华放在眼里。

虽然安容华的位份在昌嫔之上,却是对昌嫔恭敬有加,十分谦让。”

我微微冷笑,“安陵容在后宫本没有什么根基家世,在昌嫔面前自然谦让顺从。

不过,只要昌嫔和安陵容没有沆瀣一气,我便没什么可操心的。”

芳若把过冬的衣裳帮我包裹好,起身告辞道:“娘子没什么可操心的,那么奴婢也没有可上心的事了。”

寒冬在群山渺茫之处,总是来得格外早。

这一年的冬天,便在落叶缤纷之后如期而至了。

玄清的到访固定在了每月两三次,为着避嫌,也为着我不为流言所困,他常常在我出去浣洗或是拾柴的时候在山脚长河边等我。

起初,常常是他让阿晋告诉浣碧他会去的时间,然后等着我去与他相见。

渐渐地,也许是默契使然,我常常觉得自己仿佛能知晓他在何时回到来,于是去了,他便总在那里。

我偶尔问起,他只一笑,“我左右不过是无事,便在河边徘徊,徘徊多了,自然晓得娘子何时会经过。”他的笑意淡然如翦翦风,横过平静河面,牵动粼粼波光,“或者说,我私心很喜欢在此等待,如果可以等到想见的人,格外有一种惊喜。

感叹或许是缘分使然。”

我迎风而笑:“说实话,男女情分上,我并不相信缘分一说。

从来只以为软弱无力自己不肯争取的人,才会以缘分作为托词。

以缘分深重作为亲近的借口,以无缘作为了却情意的假词。”

玄清殷殷含笑,“娘子的妙论总是叫人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仿佛有尽时,又别出一番天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