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298章 解决问题(三)(3/3)

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一说半斛)。

文职官俸:

顺治元年按明例支给俸禄柴直,十三年裁汉官柴薪银,雍正三年(1725年)定在京汉官照俸银支给俸米。

清代文职官俸计分十等:一品岁俸银180两,禄米180斛;二品155两,禄米155斛;三品130两,禄米130斛;四品105两,禄米105斛;五品80两,禄米80斛;六品60两,禄米60斛;七品45两,禄米45斛;八品40两,禄米40斛;正九品33两1.14钱,禄米33斛1.14斗;从九品兼未人流31两5钱,禄米31斛半。

从雍正起,由于京官清苦,特支双俸(米除外),称“恩俸”。

(一些高级大臣俸米也加倍支给)

外藩蒙古俸禄:

分九等:汗岁支银2500两,缎40匹;亲王2000两,缎20匹;世子1500两,缎20匹;郡王1200两,缎15匹;长子、贝勒各800两,缎13匹;贝子500两,缎10匹;镇国公300两,缎9匹;辅国公200两,缎7匹;札萨可一等台吉100两,缎4匹。

又,科尔沁部亲王照汗例支俸,赐有达尔汉号者岁支银20两,锻4匹。

轮值充当乾清门行走者有专门俸银:一等台吉100两,二等台吉80两,三等台吉60两。

加有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世爵的,照八旗世职,减半给俸。

另有一部分蒙古官员,比照八旗武职减半给俸。

韦伯对此大大抨击了一番之后,建议道:“主公既然以常备军为骨干,这收入实在是太低。

一个毫无用处的勋贵之家的钱,足够让基层骨干日子过的好不少。

只要没了这帮人,主公其实可以很轻松负担。”

说着,韦伯又举了个例子。

回爵之俸。

主要是编入札萨克的哈密、吐鲁番两地之王公、台吉。

最高的郡王岁支银800两,辅国公200两,一等台吉100两,二等台吉80两,三等台吉60两,四等台吉40两。

又有不列等的内大臣,照八旗减半支俸,侍卫照八旗支俸。

还规定每俸银1两,兼支米1斛。

见霍崇皱起眉头,韦伯说道:“这些人其实可以有用,却没给多少。

若是不给,索性就不让他们出力。

若是给了,就得让他们出力,并且和咱们的骨干一样有晋升的机会。

养人就跟养猪一样。

可猪不会在意,人却会在意。

总得把人当人看吧。”

“把人当人看么?”霍崇觉得韦伯说的很有道理。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