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九章 宋朝水泥厂(1/2)

在衙役的引领下,文申和林知县来到二堂。

到了二堂,只见三位掌柜和八个工匠正在高谈阔论。

众人见林知县进来,纷纷起身,问好。

“这八位都是我们沂州有名的工匠,两个铁匠,三个木匠,一个瓷器窑匠,一个石匠,一个火药匠。”张掌柜一一向林知县和文申介绍道。

经过一阵寒暄,文申也对这几位工匠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八个工匠中,火药匠的文化水平最高,是位秀才。

其他的也就认识几百个字的水平。

有的只认得,不会写。

“总体来说,还符合文申的需求,至少不是文盲。”文申心想。

文申把水泥制造流程和工艺资料交个一衙役,让其发给众工匠。

经过一个时辰的讨论研究,火药匠道:“其它的我不清楚,但这水泥中各材料之间的比例,在下认为还是能够办到的。”

瓷器窑匠道:“配好配方后,烧窑过程,小的认为可以。”

两位铁匠苦笑道:“各种黏土、黑石(煤炭)、石灰石的研磨还可以用石磨完成,但这一人粗,十多丈的钢铁大炉,怕是不能。”

“这可如何是好?”林知县紧张道。

“可不可以,用小点的炉呢?”一个铁匠道。

文申也不知道行不行,但道:“可以试试。

另外,这水泥的材料各位是否能够收集齐全。”

“这材料,除了黑石,其它的遍地都有,不值钱的。

黑石,临近的兖州县很多。

虽然黑石能够取火,但其烟黑而多。

屋里用时,容易死人。

被人视为不祥之物。

现在没人用它。”石匠道。

“这配方甚是重要就,你等不能向外人泄露半字,即便家人也不可。

如有违犯,休怪本官无情。”林知县板起脸,道。

“我等晓得,还请县太爷放心。”众工匠,齐声道。

“你等回去准备一下,明日,开始试做。”林知县道。

……

众工匠走后,二堂里只剩下林知县、文申和三位掌柜。

林知县道:“我来沂州上任的路上,路过信州铅山的一个铜铅矿。

见十余万矿工,日夜开采,晚上灯火通明,甚是壮观。

而此州之富裕,全靠此矿。

然,沂州无矿,大量民工无所事事,特别是这个季节,全在墙根下面晒太阳。

虽也衣食无忧,但也仅是温饱而已。

作为父母官甚是惭愧。”

“林知县,心系民生,实乃百姓之福。

在这地贫多山之地,无饥饿乞讨之人。

可见,林知县之功劳。

何来惭愧。”文申马屁道。

“文先生,所言极是。”三位掌柜也马屁道。

“各位不用宽慰我,如果水泥能够制作成功,我想应该能吸引一些闲散之人。”林知县道。

“各位,我想水泥是能研制成功的。

但为了更好大规模生产,我想我们应该成立一个公司。”文申深思道。

“公司,公司是何物?”众人疑惑道。

“公司吗,类似作坊,里面有东家、掌柜以及各种工人。”文申解释道。

“就是作坊啊,为了叫公司啊。”众人还是疑惑。

“作坊在我们那里叫个体户,只能几人而已。

而公司,里面的人员达上万之多。

管理起来比作坊麻烦多了。”文申道。

“那不就是大作坊吗。”众人心想,也没多问。

“咱们亲兄弟明算账,各位看这股份如何分配啊。”文申笑道。

……

经过讨价还价,文申以技术入股占三股,三个掌柜每人出资一万贯占两股,林知县在城西郊划出二百亩地占一股。

日常管理暂时现有文申负责,同时林知县和三位掌柜各派出一账房来管理各种账务。

经过讨论,未来的水泥叫沂水牌,因靠近沂水得此名。

在众工匠尝试制造水泥的时候,文申也没有闲着。

文申找到一家烧制陶器的作坊,以九十九文一个批量购买容量一百斤的陶桶。

几日后,传来好消息,水泥试制成功了。

文申测试了一下,发现虽然没有现代的水泥好,但也算不错了。

但流程已经被众人改的面目全非,因为无法制造合适的回转窑,众人就然想到用铁锅炒,居然还成功了。

文申看到几个大汉挥汗如雨的在大铁锅里炒生料时,文申惊呆了。

文申现在太佩服古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了。

……

“听说了吗,沂州西郊的什么水泥工厂在招人呢,一天工钱一百个大钱呢。”

“早就知道了,招聘告示到处都是,你怎么现在才知道。

我早就报名了,不知道现在找满了嘛”这哥们一脸鄙视的眼光看着路人甲。

“@#¥%@#¥?

……王二麻子,你不是东西。

我知道后,第一个告诉你。

你知道,都报名了,也不告诉我,你真不是东西,以后兄弟没得做。”

……

文申把招聘告示贴出去后,没用多久就招了二百多号人。

在一阵鞭炮声中,沂水牌水泥厂正式开业了。

在林知县的一声“开工”中,六十多个石磨,在蒙着眼睛的驴子带动下,纷纷转动起来。

声音如潮水般,刺激着众人的耳膜。

林知县看着场面,感觉有点信州铜矿的场面。

开始生产的水泥全都供应给了林知县。

林知县用水泥修缮了城墙和部分水渠等。

有林知县带头,需要建房的村民市民也纷纷购买。

随着使用群体的增加,水泥无可比拟的效果也体现出来。

造成很多临近州县的百姓也纷纷来购买。

水泥的销售局面算是打开了。

随着水泥销量的增加,文申也开始进行扩产。

从原先二百人,不到两个月就增加到了,三千多人。

每天生产水泥三十多万斤。

每天净收益六百多贯钱。

每天大量的盈利,把林知县和三位掌柜乐坏了。

文申在心中的地位又一次提高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